发布日期:2023-01-02 16:29 点击次数:72
所谓"爱",是催人泪下的父爱;
所谓"情",是世间最令人动容的亲情。
作为一部十足的“泪弹电影”,在这个炎炎夏日重温《海洋天堂》,无疑带给我许多感动。
《海洋天堂》虽说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薛晓路的荧屏处女作,但有一众演技派的加持,如李连杰,文章,桂纶镁等,上映以来就吸引了不少关注的目光。
作为薛导演的处女座答卷,《海洋天堂》就像是用学院派的笔调,以标准格式写出的一份标准答案,换句话讲,是艺术标准上的无懈可击。
影片讲述了一位47岁的父亲在临死之前,如何拯救自己21岁患有孤独症的儿子,让他能够独立生活的故事。
《海洋天堂》 作为一部感情色彩浓厚的电影,其唯美隽永的镜头画面、不蔓不枝的叙述节奏、庄严肃穆的审美风格,在视觉上为观众提供饕餮盛宴的同时,聚焦于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展现了社会边缘小人物绝处逢生的顽强。同时,这部电影在人生、人性、人情上的发掘与叩问,也令人深思。
01 聚焦市井小民的悲欢离合,着眼父爱展现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海洋天堂》没有惊心动魄的宏大场面,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转折,也没有激烈的人物对白。与之相对的,电影的主人公都是社会底层边缘的小人物,他们像白开水一样平淡的生活日常,在镜头前娓娓道来。
然而恰是这超乎寻常的平淡,反而成就了不一样的艺术魅力。
《海洋天堂》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真实的蓝本。真实事件的背后,代表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孤独症患者。他们被叫作“星星的孩子”。然而,他们及其家人的人生,却并未因此而美丽。
利用弱势群体的苦难来赢得观众对题材内容的尊重,是很多电影剧本常用的方式,但也容易被谴责为是拿他人的痛苦当创作素材。《南京南京》、《唐山大地震》都曾因此而备受争议。而《海洋天堂》在利用弱势群体的真实事件上,找到了另一个独特展现这一“痛苦”的视角。
《海洋天堂》从一个父亲与儿子的情感入手来表现儿子的孤独症,与其说这是一个有关孤独症的电影,不妨说这是一个关于父子亲情以及彼此反抗命运励志求生的作品。
父爱潺潺,如流水不曾断绝,如大海宽广深邃,从海洋到天堂,父亲对孩子的爱从未走远。
剧中的父亲王心诚,独自带着21岁的儿子大福。大福从小就患有孤独症,完全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无法独立生活。然而此时王心诚身患绝症,为了确保大福在自己离开人世后,也能够快乐地生活下去,王心诚为自己制定了最不可能完成的计划——教会大福在海洋馆“上班”。
他费劲心力地教大福如果坐公交车去海洋馆,如果在海洋馆擦地干活。为了不让大福感到孤独,他甚至不惜拖着病重的身体,背着自制的龟壳扮成海龟,陪大福游泳。他告诉大福:自己将会变成海龟,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最后,王心诚去世了。但他毫无遗憾,因为虽然大福再也没有了爸爸的保护,但他已经学会了如何像男子汉一样去独立生活。
《海洋天堂》没有刻意放大孤独症患者的痛苦, 天津才易天下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反而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上十分克制。故事展开的角度,更像是一个外人,冷静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导演用这种拉开距离的表现形式,实则也是表达她对孤独症患者和他们亲人的尊重。
这部电影没有用什么高超的技巧去刻意渲染情感,控制观众的情绪走向,而是让观众凭借自己的感受,在情感上自己做出判断。这种反通俗剧的处理方式其实不利于电影票房,但这种淡淡的温情,对孤独症患者与他们的亲人的关怀和尊重,却更符合电影主题。
02 用回忆塑造人物形象,道出残缺个体之悲哀,家庭生活之苦楚
电影中主要出现了七个人物角色,王心诚、儿子大福、邻居柴姐、小丑铃铃、海洋馆老唐、老院长刘、收养院年轻院长。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没有真正出现的人物,反倒成了电影最重要的人物刻画,这个人就是大福的母亲。
大福的母亲,也就是王心诚的妻子,在影片中只有两次以照片的形式出现,三次在人物对话中被提及三次人物对话,主要是为了铺垫大福他妈的水性好,以及在水里意外溺毙的往事。两次出现画面,一次是通过照片转场到海边,回忆幼年大福与母亲幸福玩耍,情感深厚。
而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几个场景,不仅完整交代了大福母亲过去发生意外的事情,同时也延伸描绘了父亲王心诚内心的情感空间。更重要的是,在结尾父亲临死前,与唐总意味深长的那段对话中,对母亲的形象进行了反转。
王:大福她妈的意外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唐:大福他妈水性特别好是你说的吧。
王:说实话,资讯动态我到现在也不相信大福他妈会在水里出意外。
唐:你什么意思啊
王:大福她妈从小特别爱他,每天都抱着他,拉着他,在水里跑来跑去的,后来啊,查出大福有病,他妈一直面对不了,我也没怪她,不是每个人都能面对这种事。
简单的两问一答,直接完成了大福母亲的性格转变,从之前留给观众在大海边美丽幸福的妻子性格,到后面发生意外的惋惜,直至结尾揭露母亲身亡的真相。寥寥几笔,表现出孤独症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
而大福母亲形象在影片中的完整性,不仅仅在角色本身,而在于对主角王心诚的刻画。可以说,妻子形象的完满,成就着王心诚形象的完满。
母亲和父亲,刚好代表着本片的两个关键词:身亡、生存。
整个电影从父子身亡开始,到父子永恒的存在结束,作品要讲的主题在妻子这个角色刻画上完整而相反的体现了出来,从身亡到生存的选择,也是不同人对爱的不同理解,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方式,在这里得到完整体现。
两个关键词不但是两种截然不同价值观理解,也是两种极端的表达方式,妻子选择逃避,父亲从妻子的旧路中重新选择了努力生存,同样为了爱,一个如此凄美,一个如此震撼。
一个是生命垂危的慈父,一个是与世隔绝、生活无法自理的幼子。即使在这样非此即彼的人生悖论面前,作为父亲的王心诚都没有说"身亡"两个字,这不仅是尊重妻子,更是相信儿子。
《海洋天堂》用父爱作为钥匙,以一种近乎悲剧的方式,强化了在经历摧枯拉朽之后,依然无比坚韧的生命。
三、 心系弱势群体,观照人间冷暖,在感天动地之余反思人生
有人说《海洋天堂》是一部表现孤独症的电影,但导演薛教授曾在媒体上公开表示:
我不希望把这部影片当做表现孤独症的活动电影。我更倾向于将其定位为一部表现歌颂父爱的电影。
但这部电影确实成功且客观地把观众自然而然带入到了孤独症孩子的生活常态。特别是演员文章在电影中的表演可圈可点,将一个沉溺在自己世界的孤独症孩子,刻画得惟妙惟肖。
大福习惯事物空间位置一成不变,喜欢依循直线路径前行,手指永不停歇地来回抖动,定时吃饭,定时睡觉,反之就会心烦气燥。
这些动作设计的细节,都来自于薛导对这一群体的观察。导演薛晓路十几年如一日,以志愿者的身份坚持参与帮助孤独症的活动活动。在亲眼见证了残缺个体之悲哀,及其家庭生活之苦楚后,电影中的刻画才如此真实而动人。
孤独症者言行怪诞,看似离群索居,很多人都觉得他们是不幸的。就像电影中的大福,纷乱的世界中,只留下孤单的自己,又何来幸福之说呢?
但抛开他作为“星星的孩子”的身份,他开心时会在空气中晃动手指,寒冷时会渴望得到拥抱;他害怕束手无措时会大声喊叫;愤怒委屈时会抽搐身体,失落时会靠在麦当劳叔叔身上流泪,自由时就像鱼儿在海洋中无拘无束......
他的这一切行为,不过都展现了大福是一个和普通人一样,有着各种情感的孩子。只是他不知道如何去表达,他充满了惧怕,所以本能地选择逃避这个世界,逃避所有人,把自己关在小小世界里,留下孤独的自己。
同时,他拥有那么伟大的父爱,有大海中一直陪伴着自己的海龟,还有温暖的阳光、宽广的大海......
拥有这一切的他,应该也很幸福吧。
写在最后
我看到电影的最后一幕,王心诚最终还是走了,留下大福一个人。大福自己脱衣服,自己坐公交车,乖乖把电视上的小狗拿掉,认认真真地拖地......像个正常孩子一样。
但不知怎么的,我的眼泪再也无法抑制,情感像在冗长的沉睡之后,盛大的向自己扑来。
爱的海洋,情的天堂,一个永远有自由,有父亲,有依靠的地方,才是内心最后的归宿,最舒适的栖息港湾。关注:
@谭子在这里
发布于:江西省